王显韬:用文化为传统腊味产业增色

阅读 2242  ·  发布日期 2015-08-27 17:05:09  · 

tw_201582711411750442

王显韬展示由其设计的腊味设备。


    最近一段时间,黄圃镇鳌山村观仙北路一间正在加紧装修的门店吸引了不少居民的关注,在居民记忆当中,这里原本只是一个食品加工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红墙绿瓦风格的展馆,直到“荣业腊味文化馆”的招牌被拓印到展馆入口,谜底才被揭开。这家文化馆的主人正是荣业腊味第四代传人,广东荣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显韬。

    ■腊味堆里长起来的传人

    王显韬一生下来,就注定要被冠上荣业腊味传人的名头,原因是这个传承百年的家族腊味品牌中,男丁总是被优先考虑的传承人。

    早在清朝光绪年间,荣业腊味便在当地发迹。当时王显韬的曾祖父,也就是荣业腊味创始人王添福机缘巧合地得到一腊味配方,在制作时添加一味梵尼兰香草,可以使腊味风味与众不同。王添福于是开坊售卖,风味独特的荣业腊味给人们从未有过的味蕾刺激,荣业的招牌很快打响。

    上世纪90年代初,荣业腊味已传承至第三代传人叶纯钊和王全广两人手上,而这两人都与王显韬有着直接的亲戚关系,一位是王显韬的姑父,另一位则是王显韬的父亲。在第三代的两位传承人手上,荣业腊味经历了历史上的一次技艺革新,两位传人率先引进了机械化的生产设备,改变了腊味传统人手制作的工艺,提高了腊味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腊味久被诟病的卫生问题得以改善,为荣业腊味在全国腊味行业抢下了一席之地。

    姑父和父亲拼搏的年代,正是王显韬成长的时期。“印象中大院里、天台上都是吊满了一串串腊味,这也是我记忆中难忘的家乡味道。”王显韬说,正是这份相伴成长的腊味气息,让自己很早就立下了要将荣业腊味传承好的决心。

    ■为自己的产品做经销

    2007年,刚走出校园的王显韬便直接回到了黄圃,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腊味行业,但他并不愿意马上全盘接手荣业的事业,而是自己在黄圃镇内做起了荣业腊味的经销,经营起一家专卖店。

    “当时还申请了团市委的6万元创业基金,此外还向银行申请了小额贷款,还向朋友借了一些钱。”运用这笔资金,王显韬成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间荣业专卖店,亲自为家族产品做经销。与顾客直接面对面,让王显韬更贴切地了解了顾客的需求,他按腊味销售冬热夏冷的规律,在冬季加大了产品的销售推广,销量稳步上升。直到2012年,他已先后拓展出了9家店铺,覆盖到了中山城区、顺德、东莞等地区。

    “做经销的过程让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思考企业的发展。”几年的基层打拼,让他真正了解到品牌推广、渠道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直接影响到后来他对荣业腊味发展的决策。

    ■用“大数据”分析小腊味

    采访过程中,王显韬端出了几盘只有小指大小的真空包装腊肠,请记者尝鲜。王显韬笑着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荣业正在尝试的新产品即食腊肠,目前已进行实际测试阶段,可能在年内投放到市场上。

    “传统腊肠多数为35岁以上的人群接受,而35岁以下的人群则对腊肠不太感冒,我要做的就是打开35岁以下人群的市场,即食腊肠就是一次尝试。”王显韬说,即食腊肠的创意,正是来源于他邀请北京第三方调查公司,对顾客进行的数据调查。而类似的调查,他已做过很多,这些数据不仅让他更了解当前腊味生产销售的真实状况,还可以从中发现不少市场对腊味的新需求。比如传统腊味的多油、肥腻、味浓、量大、食用不便等问题,都将会对今后的腊味的制作起到指导性作用。

    除了运用数据分析腊味,王显韬同样注重产品的变化和创新。他手下专门设立了一个研发团队,这个研发团队让王显韬自豪的,就是每15天至少可以拿出一个新的产品方案。“研发者无须为产品生产负责,研发方案不一定会适合最终生产,但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断的创新。”王显韬说。

    ■谱写黄圃腊味文化史

    与荣业腊味的自我传承发展相比,王显韬更看重“黄圃腊味”的大招牌,在他看来,只有把黄圃腊味招牌擦亮,荣业腊味才能迎来更大发展空间和机遇,而开办文化馆,则是他梳理黄圃腊味文化史迈出的第一步。

    “父辈经营更多是看重盈利,不太会去顾及文化的推动力,但我感觉很有必要从历史、文化、饮食等多方面挖掘黄圃腊味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把荣业腊味传承下去,把黄圃腊味招牌擦亮。”王显韬说,最初自己花几十万元去构建腊味文化馆,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认为只是一个富二代的任性行为。但是如今腊味文化馆还未建好,镇内许多同行已赶过来参观,在馆内见到了荣业腊味整理出的腊味发展史、自创的“腊味九大簋”菜式后、现在不少企业也在谋划着建立起自己的文化馆了。在这种腊味行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性竞争下,相信黄圃腊味的招牌会越来越亮。